全红婵五跳三次满分!央视解说惊呼:全世界该组队来学针式入水!

全红婵五跳三次满分!央视解说惊呼:全世界该组队来学针式入水!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跳水10米跳台决赛中表现惊艳,五跳中三次获得满分,最终与队友陈芋汐包揽金银牌,展现了中国跳水梦之队的绝对实力。以下是具体分析:

  • 比赛背景:北京时间8月5日下午,东京奥运会跳水10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和陈芋汐出战。两人以绝对优势包揽冠亚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第9次包揽同一项目的金银牌,再次印证了中国跳水队的统治力。

  • 全红婵的满分表现:全红婵在五轮跳水中,三次获得满分(单轮满分90分)。她的动作以“针式入水”著称——入水时身体几乎完全垂直,水花极小,技术精准度达到极致。央视解说员在直播中激动表示:“全世界该组队来学针式入水!”这一评价既是对全红婵技术的惊叹,也凸显了中国跳水在动作规范性和水花控制上的全球领先地位。

  • 技术特点解析

    针式入水:全红婵的入水姿势如同针尖刺入水面,身体紧绷、角度垂直,减少了水花飞溅。这种技术需要极强的核心控制力和空中感知能力,是跳水动作中难度与美感的完美结合。

    动作稳定性:五跳中三次满分,说明全红婵在高压环境下仍能保持动作的一致性,展现了极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成熟度。

  • 历史意义

    年龄与成就:全红婵以14岁的年龄成为奥运会跳水冠军,是中国跳水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奥运金牌得主之一,体现了中国跳水“以老带新”的传承模式。

    团队实力:陈芋汐获得银牌,两人包揽冠亚军,证明了中国跳水队在女子10米台项目上的深度和人才储备。

  • 国际影响:全红婵的“针式入水”引发全球关注,央视解说的呼吁反映了国际跳水界对中国技术的认可。许多国家跳水队已开始研究中国选手的动作细节,试图缩小技术差距。

全红婵的夺冠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中国跳水队整体实力的体现。她的“针式入水”技术已成为全球跳水界的标杆,为中国跳水赢得了更多国际赞誉。

三跳满分!14岁全红婵10米台夺金

14岁的全红婵在跳水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凭借三跳满分的表现夺得金牌,成为本届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冠军。以下是关于全红婵夺冠历程、个人特质及背景的详细介绍:

夺冠表现与成绩

  • 比赛过程:在跳水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全红婵与16岁的陈芋汐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全红婵以出色发挥力压对手,夺得个人首枚奥运金牌。
  • 满分表现:她的第二跳和第四跳均获得所有裁判的满分10分,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稳定性。

成长与选拔经历

  • 崭露头角:全红婵2018年进入广东省队,2020年10月在首站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上以零失误的表现夺得女子单人10米台冠军,力压张家齐、陈芋汐等名将。
  • 持续突破:2021年5月13日,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进行的最后一站选拔赛上,她以440.85的高分再次问鼎,为奥运参赛资格奠定基础。

个人特质与心态

  • 沉稳自信:尽管年仅14岁,全红婵在比赛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她曾表示:“跟谁比赛都一样,不管怎样,都是要跳好自己。奥运会也就是跳五个动作,想好每一个动作,把自己的动作跳好就行了。”
  • 超越自我:她强调比赛的核心是超越之前的自己,而非单纯追求胜利:“每一次比赛都要想好怎么去做,怎么去跳,不一定是想着去赢,而是超过之前的自己就好。”

跳水初心与家庭背景

  • 爱上跳水的原因:全红婵最初接触跳水时觉得“好玩”,并坦言自己读书成绩较差,但跳水的感觉“很爽”。尽管训练中会害怕(如一两天不跳后再次站上10米台),但她通过每日坚持练习克服恐惧。
  • 家庭支持与责任:她的父母务农为生,母亲曾因交通事故住院多次。全红婵得知后决心挣钱为母亲治病:“妈妈治病要花挺多钱的,我就感觉自己也得挣钱,好寄回家给妈妈治病。”父母则叮嘱她“不要想太多,听教练的话”。

同场竞技的陈芋汐:天赋与运气的结合

  • 背景与成长:陈芋汐出身体育世家,父母均为体操运动员,但被跳水名宿史美琴发掘并培养。幼年时她对训练抗拒,史美琴曾用“吴敏霞姐姐来了”等话吸引她参与。
  • 突破与成就:2018年进入国家队后,陈芋汐一度因身体素质受质疑(如训练后易生病),但进步迅速。在东京奥运会双人10米台决赛中,她与张家齐以完美表现夺金,动作被赞“下饺子都比她们水花大”。

总结

全红婵的夺冠不仅是中国跳水队的荣耀,更是她个人天赋、努力与坚韧的体现。从因“好玩”接触跳水到奥运冠军,她用行动诠释了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而陈芋汐的成长故事则展现了天赋与机遇的碰撞。两位年轻选手的崛起,标志着中国跳水队新生代的全面接班。

相关问答扩展:

1、全红婵去年才学起跳水动作,教科书般的满分3跳载入奥运史册

全红婵在2020东京奥运会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以三跳满分、总成绩466.20分夺冠,成为奥运跳水史上最年轻的满分选手之一。 以下是具体分析:

  • 大赛经验与赛前关注度东京奥运会是全红婵首次参加国际大赛,赛前官方前瞻中未将其列为重点选手,甚至未被广泛提及。她此前仅在2020年全国冠军赛中首次亮相全国大赛并异军突起,但国际赛场经验几乎为零。

  • 决赛表现与历史性突破在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三跳满分(单跳满分90分,三跳共270分)的“教科书级”表现,总成绩466.20分打破陈若琳保持的447.70分世界纪录。其动作标准度、水花控制能力被评价为“历史罕见”,前体操冠军李小鹏调侃“往水里扔硬币都比她水花大”,足坛名嘴韩乔生称其为“跳水梦之队经典的碾压局”。

  • 年龄与历史对比全红婵夺冠时年仅14岁,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3岁11个月的伏明霞并列为中国跳水队最年轻的奥运冠军。伏明霞当时被国外媒体形容为“世界在她的脚下”,而全红婵在室内赛场以技术统治力征服了全球观众。

  • 外界评价与行业认可前奥运冠军吴敏霞在社交媒体发布观看全红婵夺冠的视频,配文“激动到尖叫,现在你是我的小小偶像,太稳了,恭喜”;韩乔生预测其未来将“拿到很多世界冠军和金牌”;李小鹏的“水花对比”言论成为网络热梗,侧面印证其动作完美度。

  • 技术特点与统治力展望全红婵以动作规范、压水花技术著称,被媒体称为“跳水界新的‘跳水皇后’”。其巅峰期被认为“才刚刚起步”,未来有望长期统治女子10米台项目,延续中国跳水“梦之队”的辉煌。

2、全红婵转投跳水队后成绩突飞猛进,是不是选对项目真的很重要?

全红婵转项后确实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项目选择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从专业角度看,这种现象涉及多方面原因:

1. 身体条件匹配度
跳水对身高体重有特定要求,全红婵1米43的身高和34公斤的体重,在体操项目可能偏小,但在跳水项目中反而成为优势。转项后身体条件与项目特点更契合。

2. 技术特点迁移
体操训练培养的空中感知能力和身体控制力,与跳水需要的转体、压水花等技术存在共通性。这些基础能力的迁移帮助她快速适应新项目。

3. 训练体系差异
不同项目的培养模式存在区别,跳水队采用的”陆上训练+水上调整”方式,可能更适合她的学习节奏。训练时长的科学分配也起到关键作用。

4. 心理适应因素
转项带来的新鲜感和挑战性能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全红婵曾表示对新项目充满好奇,这种积极心态有助于技术提升。

需要补充的是,任何转项成功案例都离不开运动员的天赋和努力。项目选择确实重要,但最终成绩取决于个人素质与训练体系的整体配合。类似案例在体育界并不少见,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运动员特点的发展方向。

3、全红婵删光视频停更!天才跳水少女要逆风翻盘?

全红婵近期状态波动,但通过调整行为展现积极改变的信号,未来能否逆风翻盘需观察后续训练与比赛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近期竞技状态下滑的表现二、状态下滑的可能原因

  • 资源与背景差异陈芋汐就读于同济大学,训练资源更优;全红婵虽被保送暨南大学,但两校资源差距可能影响训练条件。此外,陈芋汐的起点和资源背景被认为更具优势,可能间接导致竞争压力增大。
  • 个人习惯与体重管理全红婵此前比赛后常与教练朋友游玩、品尝美食,体重增加未严格管控。跳水项目对体重和身体状态要求极高,体重波动可能直接影响动作完成质量。
  • 三、积极调整的信号

    • 社交媒体行为转变全红婵近期删除大量视频作品,微博更新频率降低,尤其是与明星合拍的内容。这一行为被解读为“沉淀自我”的信号,表明她可能意识到需要减少外界干扰,回归训练核心。
    • 专注训练与学业的决心公众普遍期待全红婵能将更多时间投入学业和训练。若她能调整生活习惯,加强体重管理,并针对207C等薄弱动作进行专项训练,未来仍有机会重回巅峰。

    四、未来能否逆风翻盘?

    • 关键因素

      技术稳定性:需解决207C动作失误问题,提升动作完成质量。

      心理状态:克服连续失利带来的心理压力,重建比赛信心。

      训练专注度:减少外界活动干扰,确保训练时间和质量。

    • 外部支持教练团队需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资源保障部门需提供与竞争对手相当的训练条件。
    • 公众期待若全红婵能直面问题,通过系统训练调整状态,下次比赛有望带来惊喜。其“天才少女”的潜力与过往成绩,为逆风翻盘提供了可能性。

    全红婵的近期调整行为释放出积极信号,但能否真正逆风翻盘,还需观察后续训练成果和比赛表现。公众应给予她足够的空间和支持,期待她以行动证明实力。

    更多最新体育信息请关注:新星体育网

    更多体育网站请关注:新星体育网

    更多网站请关注:亿点点时尚网

    smart体育网原创文章,作者:smart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martgj.cn/1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