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基本功桩功
杨式太极拳基本功桩功
下面我给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们推荐的是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是现在人们比较喜欢一套拳路,杨氏太极拳是在传统的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但是很多人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太极拳是一项快慢相间,虚实结合的一项武术运动,对于太极拳的拳理不了解的人是很难学好太极拳的。
先辈教诲,练太极拳需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用意不用力”,许多人误练成“弓背猫腰”、“缩头缩脚”,像“柔软体操”。
中国武术的任何拳种都讲究“功架正确”,犹如建造一坐大厦,需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做到基础坚固,造型壮观,具有抗震能力。
以杨式太极拳而言,其风格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势均匀,姿势舒展,劲蕴内涵,形象优美。练好杨式太极拳关键是“松、柔”,松不是“瘪”、“塌”,柔不是“软”、“舞”。“松”是周身206块骨头关节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项链节节贯串,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
在盘架中,全身关节都处于沉长拔开、缠绕旋转、吞吐开合、遥相呼应,也即是处于 “安舒”、“圆满”的境界,像一个充足了气的气球,浑身下下都有鼓荡之气。
这样身形才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灵顶头悬”,抬腿举手优美而潇洒,沉稳而挺拔。“柔”的要求是肌肉、韧带在行拳走架时,处于舒展状态,不紧不硬、松弛自然,蓄放适度、无过无不及,提腿轻灵、动步沉稳,落地扎根、身发轻灵,两膊相系好似抽丝挂线,无轻漂浮滑之形,有浑厚之黏韧性,具有“虎背熊腰塔桩立,蛇行蛹动金丝缠”的神韵。
松柔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只是练太极拳的手段,是为了在盘架中由静入手,由松入柔,以至着熟;进而积柔成刚,刚柔互运,以至刚柔既济和合,渐悟懂劲;再进而刚柔浑然,知缠而进取,知依随而进退,旋绕环化、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气因皆成自然,以至阶及神明。
因为,太极拳不单纯是修身养性的“养身功”,它的灵魂是克敌制胜的“武功”。全身关节的大松,肌肉、韧带的`大柔,是为了迎敌时,全身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能迅速的紧密组合,制伏敌手。犹如军队打仗,根据战略战术需要,有时化整为零,有时组零为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这就是太极拳经过长期的艰苦修炼达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上乘功夫境界——柔化刚发。我的大师兄潘志成,从师13年,现年92岁了,与年轻人搭手,仍能得心应手的将对手放出丈外,年轻人感到潘老臂膊极沉,内劲大,无法化解而浑身使不上劲儿。潘老说:“练太极拳,人老劲不老嘛。”
其次是“神”的问题。现在不少人练太极拳,只是“依葫芦画瓢”、“随意画圈”,不知其所以然,打“糊涂拳”,好象老年痴呆。若问其“揽雀尾”何意?一问三不知。
如追问:“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何区别?则答:“方向不同。”……令人啼笑皆非。常说:“练太极拳形似易,神似难”。要达到“形似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这种神形兼备的境界,非数十年功夫难以登堂入室。
“神”的问题,是练拳时如何用意、明了每一招式的攻防作用的问题。武术界常说:“心中有,眼中有;眼中有,手中才有。”也就是内外相合,精气神的高度统一。与人较技时,搭手化打,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气呵成。脚上有根,手上才有劲。
我们说搭手要吃点,点就是劲点。若听劲极为灵敏,则能沉浮缠绕,无为而无不为。杨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式正招圆。式是定式拳架,式式都是实用;招是式的相连,是衔接过渡动作。
每一式与下一式之间,应该有似停非停、似展非展、劲断意不断的意境。练拳中要有心到、意到、劲到,敌倒之意。练太极拳纯以神行,预备势犹如处于“以级战备”的状态,待机而动。招式的相连不断,就是应敌变化而动,人不知我,我独知道人,前面无人当有人。这样,目光能随化打而远视,专注一方,即“意之所至,眼神灌之”,自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要将太极拳修炼到神形兼备,必需要有名师的指点和言传身教,再加上自身的艰苦修炼,恒专不骄,方能达到。功夫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
太极拳如何掌握提手上式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掌握提手上式的练习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逐步掌握:
一、学习动作要领
对于不同流派的太极拳,提手上势的动作要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吴式太极拳传统老架中的提手上势,建议通过专业的教学视频或教练的指导来学习其动作要领。而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中的提手上势,则需要特别注意从单鞭定式开始,后移重心,腰带扣左脚,重心左移,收右手,收右脚,吊手变成掌,迈右步,两臂相合在身前,从弓步形变为虚步形这一系列动作。
二、注意步法调整
在练习提手上势时,步法调整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弓步后移,使重心微微从脚踩涌泉稍微后移,然后腰带动扣左脚到45度方向,右脚迈出虚步的一个步伐。同时,虚步的一些要求也需要严格遵守,如重心是三七分,胯始终在后脚跟的上沿,不要踩到涌泉上,步法要求圆裆,微微离地即可,不易过分的抬高。
三、注重身法协调
身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关键。在提手上势的练习中,需要随腰而动,腰带身随,以腰为率,收发四肢。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体悟,逐渐掌握太极拳的身法要领,使动作更加协调流畅。
四、持续练习与体悟
太极拳的练习需要耐心和恒心。提手上势作为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招式,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体悟来逐渐掌握。建议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以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还需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内力的运用,通过持续的练习和体悟,逐渐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相关问答扩展:
1、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
扬式太极拳是以陈式太极拳为基础,对陈式太极拳比较难的,和不适应大众锻炼的高难动作,作了一些变动,所以扬式太极拳老年人习练得人比较多,当然年轻人也习练,但没有陈式太极拳年轻人习练得多。而扬式太极拳老六路是内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与推手,都用第二系统的神、意、气的气势,支配身体的形式运动。李和生早年练形意拳术,后又练吴式太极拳和八卦掌,他在这些拳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1976年又拜杨式太极拳朱怀元老先生为师,是用朱怀元老师教练的杨式老六路拳架,结合传统的太极内功学的太极拳。魏树人是扬公健侯太极拳内功继承人。1982年魏先生拜我国著名武术家、扬式太极拳大师汪永泉先生为师。李拳表现在行拳是以腰为轴,周身轻灵。
2、扬式八十五势太极拳动作要领详解
杨式八十五势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可概括为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兼具轻灵与沉着,练法上强调由松入柔、刚柔相济。
整体风格与核心原则
杨式八十五势太极拳以“松静自然”为根本,强调“用意不用力”,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实现身心协调。其拳架特点为舒展大方,动作幅度适中,既不过分拘谨,也不刻意夸张;结构严谨,每个动作的起承转合均有明确路径,符合力学原理;身法中正,要求头顶虚领、脊柱竖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动作和顺,强调圆活连贯,无停顿或断劲,体现“运劲如抽丝”的细腻感。
典型动作分类与要领
-
起势类(如预备势、起势):
预备势需心静体松,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垂于体侧,呼吸均匀;起势时,双手缓慢上抬至肩平,再下按至腹前,动作由腰胯带动,避免僵硬。
关键点:以腰为轴,动作与呼吸配合,起吸落呼。
-
推手类(如揽雀尾、单鞭):
揽雀尾包含“掤、捋、挤、按”四劲,需通过转腰沉胯实现力量传递。例如“左掤”时,左手向上向外撑开,右手向下按,形成对拉力;
单鞭以勾手与开步为核心,勾手需五指捏拢,腕部放松,开步时重心平稳移动,避免起伏。
-
步法类(如左右倒撵猴、转身蹬脚):
倒撵猴要求退步轻灵,后退时脚跟先着地,逐步过渡到全脚掌,同时重心随腰胯转动调整;
转身蹬脚需以身带腿,先转腰再蹬脚,力量从脚跟发出,保持身体平衡。
-
平衡类(如金鸡独立、高探马):
金鸡独立需单腿支撑稳,提膝时小腿垂直,脚尖自然下垂,另一手向上挑起,形成对拉;
高探马的“分脚”动作要求髋关节内收,脚尖向侧上方踢出,高度与肩平。
学习建议
由于杨式八十五势太极拳动作细节丰富(如指型、眼神、呼吸配合等),仅通过文字难以全面掌握。建议结合以下方式深入学习:
- 参考权威教材(如《杨式太极拳术》);
- 观看专业教学视频,观察示范者的身法、步法;
- 在教练指导下练习,及时纠正动作偏差。
3、传统杨氏太极拳密门练功的程序
传统杨氏太极拳密门练功程序遵循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
定桩训练:作为入门基础,通过静态桩功塑造正确身形,初步打开关节并提升身体素质。此阶段重点培养”静、松、柔、整”的感知能力,为后续功法奠定身体基础。
-
活桩进阶:在定桩基础上引入动态旋转与位移,通过拧裹之劲深度开发上中下三盘。该阶段要求身体各部位达到”松、活、顺、整”状态,同步建立虚实转换意识,培育太极拳特有的六合劲力,同时为步法训练创造条件。
-
步法专项:以太极步为核心,将活桩阶段形成的静态功力转化为动态能力。此阶段包含三个维度训练:
运动中保持桩功要领
构建技击阵法意识
奠定腿法发力基础(符合”步法即腿法”的技击理念)
-
跟步发力:在太极步熟练后,通过加速训练实现慢练功法的快速应用。此阶段被称为”试力”,重点培养技击所需的爆发力与节奏控制,标志着基础功力向实战能力的转化。
-
实战融合:完成三年基础训练后(对应传统”三年一小成”),进入综合应用阶段:
实用单操训练
实战对抗演练
太极推手研习(重点培养”懂劲”能力)需注意:推手与散手应同步发展,避免陷入”先推手后散手”的认知误区。
-
器械精进:在六合劲力成熟后,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器械单操或对练。此阶段通过器械运用深化对劲力的理解,同时提升技击的多样性。
- 套路集成:作为最终训练阶段,将前期单操动作系统组合。以活步108式太极长拳为例,需具备两年以上基础方可学习。此阶段强调”以基本功驾驭动作”的核心理念,避免陷入”直接学套路”的认知陷阱。
训练原则:
- 遵循”定步→动步””慢练→快用””知己→知彼”的递进规律
- 强调基本功的不可替代性(”练拳容易改拳难”)
- 允许因材施教(如入室弟子与普通学员的差异化教学)
- 现代教学中需平衡传统要求与学习者耐心限度
该体系完整呈现了从身体开发到实战应用的完整路径,其科学性在于通过分阶段训练逐步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实现太极拳”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修炼目标。
更多最新体育信息请关注:新星体育网
更多体育网站请关注:新星体育网
更多网站请关注:亿点点时尚网
smart体育网原创文章,作者:smart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martgj.cn/18169.html
